文殊菩薩現身 有眼不識

2012年 03月 02日

攝影者:蘇芳正

攝影者:蘇芳正
《金剛經》:「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」說明執相而求,容易顛倒迷惑,離道愈來愈遠,無法與清淨平等的佛心相應。


佛典中有則故事——
一位居士平日敬仰三寶,時常到寺院禮拜文殊菩薩,每每見到菩薩金身掛滿瓔珞七寶、手持斬斷煩惱的智慧劍,心生歡喜,祈求文殊菩薩現身加持,為他開啟智慧。

執著分別心 錯失善知識

居士日日祈求都無法如願,決定虔誠供養僧眾,期待文殊菩薩能前來應供。

經過一段時間備辦,供僧法會相當隆重,居士在最顯眼的地方擺設一張高廣座椅,等待文殊菩薩到來。

期間,陸陸續續來了許多出家人,其中有一位衣衫襤褸、其貌不揚的跛腳老人,拄著柺杖大搖大擺走來,一逕往那張豪華的高座坐上去。

居士見狀,趕緊請下那位出家人,但才一轉眼,那位僧人又登上高座了。就這樣來來回回請了七次,居士心生不悅:「我今天以歡喜心虔誠供僧,要迎請我心目中最敬仰的人,你怎麼一再上來這個座位?」僧人聽了便退到最角落,默然接受這一餐。

法會結束,雖然有許多出家人前來接受供養,但居士心願落空,心情低落。當晚,他夢見文殊菩薩身披瓔珞,法相莊嚴來到他的面前:「你不是很期待見我?為何我上座七次,你都把我拉下來?」

居士聞言頓時驚醒,內心懊悔:「都是我的執著和分別心,才會當面錯過大善知識……」

平等觀布施 付出無所求

佛陀說「慈悲等觀」——慈,是拔苦;悲,是予樂。布施要有平等觀,不能在外相上起分別心和執著,這也是慈濟人常說的:「付出無所求,還要說感恩」。

四十五年來,慈濟人秉持教法,無怨無悔、投入苦難境地付出。初起步時,一切克難,救濟力量微薄、援助範圍有限;但隨著菩薩隊伍浩蕩長,照顧的層面愈來愈廣、援助考量愈來愈周到;志業不斷開展,從慈善而醫療、醫療而教育,再從教育普遍到人文。

慈濟人以「大慈心鋪路」,將愛的心路愈鋪愈廣;有時路行不通,就發揮「大悲心搭拱橋」,以堅忍耐力搭起一座橋,讓苦難眾生能夠通過,到達安樂彼岸。

不只是鋪路、造橋,還以「大慈悲為室」,為眾生興建安身之處;還用「柔和忍辱衣」來溫暖他們的身心,不怕髒、不怕病,放下身段去擁抱苦難眾生。

人生雖苦,有愛,就有光明;有愛,就有溫暖。慈濟人的愛心不是口說,而是身體力行做出來的,人人「一手動時,千手動;一眼觀時,千眼觀」。只要一個人看到苦難眾生、開始呼籲,不論路有多遙遠,都能堅持走到;不論距離多麼艱鉅,手都可以伸得出來。

互愛互助、天下一家親,這才是人類之美!

本文摘自:《慈濟月刊》541期〈無盡藏〉